中文繁体 | 英文| 西班牙文


日本人搭电车或地下铁时,经常在吊挂着的海报上看到所宣传的报刊的新闻标题…就算没有详读报道的内容,这些每天都能接触的中伤、道人是非的字眼,足可让人心生恶感,更进而加深猜疑之心
                              --冈庭昇(注1)

【参考资料】

《澳洲金融评论》(Australia Financial Review)曾经报道:“对创价学会的反感情绪在社会普遍可见,这都是……各类刊物的无度煽惑所造成的。” (注2)

政治背景

日本的周刊小报是捏造与创价学会有关的谗言的主要媒体。导致这些不良报导出现的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日本的政治局势。创价学会支持日本的第三大政党――新公明党。新公明党时常掌握促成执政、在野两党派之间的政治权力均衡往任何一方倾斜的决定权。因此,日本媒体攻击创价学会之势在选举前更显汹涌。

不负责任的报道

此外,日本小报恶名昭彰,所写的花边新闻内容恣肆煽情,缺乏认真的虚实调查。《周刊新潮》是其中一个例子。这是一份非常畅销的杂志,内容常带褒贬学会的文笔。据传媒的报导,作为《周刊新潮》的出版社,“新潮社”由2002年至2009年,在多起名誉诽谤民事诉讼中败诉,被令赔偿总额超过1亿日元。(注3)该周刊曾经把一名无辜男士诬指为1994年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发生的“沙林”事件的元凶(后被证实是奥姆真理教所为);把18名无辜人士形容为有可能攻击东京国际机场的“潜在罪犯”;暴露一位死于艾滋病的妇女的私生活和照片;讥讽水俣湾污染事件的受害者,指他们之中有人向政府装病索赔。

2004年,由新潮社出版的《Focus》(已停刊)与《周刊新潮》刊登了数篇充满恶意的文章,声称某起死亡车祸是由死者遗族以诈骗保险公司为目的所策划的。日本最高法院指出:“在没有充分确认内容是否属实合理的情况下刊登如此文章,诋毁他人的名誉,这样的行径是不被社会容许的。”(注4)法庭命令《Focus》与《周刊新潮》分别赔偿1980万日元及990万日元。在日本的名誉诽谤诉讼史上,这是法院针对当地媒体所判的最高赔偿数额。

2009年4月,新潮社为某篇文章进行道歉,但其道歉启事在社会上引起了争论。(注5)许多人批评说,那是一系列毫无诚意的狡辩。写实作家佐野真一是其中一人。他批评该出版社说:“道歉启事成了自我促销的手段,这种有违常理的做法显示,该出版社已腐败透顶。”(注6)

当了《周刊新潮》的副编辑约20年的龟井淳对整个小报业界丧尽信心,最终还把工作辞掉。他说:“唯利是从(是他们的动机)。他们侵犯人权,以此增加销量。他们从经验中得知,只要所写的文章能挑起人们窥探他人祸福以一尽己身幸灾乐祸之快感的残酷心态,杂志销量便会上升。”(注7) 新潮社的前特别顾问齐藤十一,在1995年受访时提道:“文艺的世界是没有正义与真实可言的。”(注8)

日本诽谤诉讼的动向

在日本,公众的道德权利所附带的社会与经济价值已渐受承认,而大约由2001年起,小报在诽谤诉讼中被令赔偿的数额也随之有了明显的增长。日本杂志协会于2009年4月提出强烈的抗议:“巨大赔偿数额的计算方法含糊不清,缺乏明确的标准”、“这一连串的法庭判决极其武断,可被视为对言论自由的打压。”(注9)

有的报社,如新潮社,经常发表带有恶意,而内容又危害公共利益,并且缺乏事实根据的文章, 因此常惹上诽谤名誉官司。与钱财方面的损失不同的是,名誉一旦被大众传媒损害,就很难再度恢复。(注10)为了积极阻止小报肆意侵犯人权,法庭近来开始增加这方面的赔偿额。

东洋大学大众传媒法律教授大石康彦指出:“当周刊杂志犯错或侵犯到人权时,它们鲜少展示认真检讨过错或向受害者道歉的一面。这样的态度不但招致读者的反感,还影响诉讼中赔偿额的多寡。摆出一副藐视人权、嘲弄弱势群体的样子,是一部分周刊杂志的反应。它们应该自觉到,这是有损提倡言论自由之人的立场。以往的赔偿额实在是太低。”(注11)

冷饭一再重炒的现象

许多与创价学会和池田会长有关的虚假报导都得到法庭的审理,其中包括诈称遭性侵犯的信平信子、诬指学会与日本女议员坠楼事件有牵连的报导、凭空指称学会与一名僧侣的死有关的谴责。学会连连胜诉,冤屈也得以昭雪。这些报导在日本的小报业界冒出后通常也传入备受重视的国际报刊的篇页。可是对于学会数年后的胜诉,这些报刊却几乎只字不提。




 

注1:冈庭昇,新闻工作者,于写实片《Embattled Buddhists》(鲜为人知的历史――创价学会)中受访时的说话,此片于2003年由美国公共广播电台播放
[回到原文]

注2:《澳洲金融评论刊物》(Australia Financial Review)(1996年10月14日)中“神圣之心,亵渎之行”(Sacred Spirit Caught Up in the Profane)一文(第11页),该杂志的资讯科技部编辑博伊德(Tony Boyd)著
[回到原文]

注3:刊载于《圣教新闻》(2009年5月11日)的“座谈会”
[回到原文]

注4:《每日新闻》(2004年1月30日)的报导“林田会有关人员死亡事件报导/新潮社上诉遭驳回,名誉诽谤受承认――福冈高等法院”
[回到原文]

注5:英文Wikipedia关于“周刊新潮”的记载:“《周刊新潮》于4月16日承认一则由主编早川清执笔、刊载于其4月23日份的10页特辑‘《周刊新潮》是如此受冒牌犯人所骗’中的报导有误。”
[回到原文]

注6:佐野真一的文章“对《周刊新潮》的‘大谎报’有感而发”,刊登于2009年5月6日的《每日新闻》
[回到原文]

注7:摘自日本人权组织“人权与报道联络会”的文章《周刊杂志的恐惧性:合谋与诽谤的历史》(英文)(2004年3月15日)
(网址:http://www.jca.apc.org/~jimporen/mission07.html)
[回到原文]

注8:摘自上述“人权与报道联络会”的文章《周刊杂志的恐惧性:此起彼伏的言论暴力》
(网址:http://www.jca.apc.org/~jimporen/mission08.html)
[回到原文]

注9:本杂志协会于2009年4月29日
(网址:http://www.j-magazine.or.jp/information_004.html)
[回到原文]

注10:《名誉诽谤、隐私 维护受大众传媒所害之人――实际义务与提议》,此书对提高名誉诽谤赔偿额表示支持,由松村光晃及中村秀一编辑、宫原守男监修
[回到原文]

注11:“周刊杂志何去何从?”(2)(刊载于2005年9月22日《读卖新闻》)
[回到原文]



参考资料



Go to Top